

专家观点│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动因、掣肘及其消解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更迭发展,数字技术已然应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以及消费方式,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则是基础性和战略性目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动因,探究其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数字素养能力、农村治理能力观念和农业数字经济规模四方面面临的现实掣肘,并从数字技术夯实农村设施资源、数字技术提升农民技能素养、数字技术强化乡村治理水平以及数字技术改善乡村数字环境四方面提出消解策略,扎实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正处于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现阶段我国耕地面积、农村数量以及农民人数均占有较大比 重,所以,促进共同富裕最艰难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任务要求。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建设农业强国”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数字技术是数字时代的最新产物,亦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成为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力量。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动因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乡村人口总量超过5亿人,占据总人口的36.11%,截至2023年2月我国共有662238个农村,农村和农民的数量仍然是我国较大的群体。由于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均与城镇居民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想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首先便要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一)政策驱动是助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得以实现前提基础
2012—2022年的十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从南繁基地到鱼米之乡,在农业农村一线调研的脚步从未停歇,并发表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精准扶贫”等重要论述,为“三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2年至2023年间的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将 “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更是多次提及“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智慧农业”,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始终将“三农” 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数 字乡村”概念的提出是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被首次提及,随即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建设数字乡村提上战略日程,2020年至今我国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国家相继印发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浙江、山东、河北等22个省份紧随其后接,续出台数字乡村发展规划文件,并确定117个县区作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据统计,2022年中国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约为1141.95亿元,同年,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并持续保持稳步升涨态势,由此可见,我国关于“三农”领域尤其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驱动为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二)技术革新有效破解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卡脖子”难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赓续迭代是推动数字技术革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工作生活中面临着播种育苗、 喷药施肥、作物收获以及运输管理等诸多“卡脖子”的技术性难题,这些难题的存在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规模,限制了农村社会治理水平,降低了农民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品质,因此,急需运用数字技术解决“三农”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党的二十大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数字技术作为当下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其具有无限的创造力、磅礴的生命力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所以,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推广应用是破解“卡脖子”困局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农业发展朝向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推进,逐步实现精准变量施肥、 土壤墒情采集、气象信息采集、虫情监测管控以及物联网终端控制;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促使农业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扩大农业数字经济规模体量,持续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必将为农业经济社会全面振兴迎来发展机遇,成为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三)数字经济为推动加快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
党的二十大提出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现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仍旧存在着不平衡、不均衡的现实问题,促进农业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推动传统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促使农业经济增长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发展,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工作效率,缓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缩减城乡居民收入,因此,数字经济将成为加速推动农业经济高 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依仗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发展建设,农业实体经济多以农田播种、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村劳动力为主,在农业领域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效融合衔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人才以及数字平台,畅通农业发展各方面数据要素,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在提升农业数字经济的规模总量,农业数字经济开辟了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赛道,在数字技术的加持赋能下,农业产业逐步趋向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在农业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均需要数字技术支撑,农业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将解决农产品种植、采摘、存储、加 工、运输等多方面的现实掣肘。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现实掣肘
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久久为功、接续奋斗方能最终实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扎实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仍面临着诸多的现实掣肘。
(一)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数字公共服务体系缺位
乡村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存储传输基础设施、电力系统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以及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传统基础设施为光纤网络、5G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三 农”领域的普及应用提供基础保障和发展需求。着眼全局,我国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在发展建设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由于,偏远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直接导致物联网、大数据以及5G网络等数字信息技术难以在农村推广应用,直播电商、智能仓储、智慧物流等新兴数字产业难以在农村扎根立足,制约了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迭,对于数字基础设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我国农村现有数字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功能种类有限,急需对其进行优化升级,以此匹配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需求。
(二)农民数字素养技能普遍偏低,新型农民数字教育缺失
农民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但当前我国农民数字素养普遍偏低,难以适配数字技术与掌握数字技能,导致数字乡村建设进展脚步放缓。从农村生产生活全领域看,农民数字素养技能普遍偏低与农村普遍缺少数字化应用场景直接相关。因为,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数量稀缺,目前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主要以光线和4G信号为主,由于数字基础设施落后,导致5G网络覆盖的农村场域相对局限,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数字技术更难以推广实现,与此同时,农村数字化产品研发能力较弱,农村在信息平台、产业平台以及政务平台的数字化产品研发能力和精力投入不足,致使农村数字设备成本居高不下,农民接触和使用数字化设备的机会和频次较少;从农民自身特点剖析,农民网民总量较少且农民普遍缺乏数字意识和数字素养。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城乡之间互联网覆盖面积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网民规模不超过3亿人,远低于城镇网民7.6 亿人,所以,农民网民总数较少的现实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农村治理能力观念相对滞后,数字技术资源整合阻滞
现阶段,我国农村治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仍需提升,数字技术赋能农村治理的通道仍存在壁垒。由于农村长期受到传统治理观念的思想束缚,习惯使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思维,擅长运用单一管理模式和单一管理主体,但数字治理却是倡导开放共享、多元监督、平等互利和共同参与,显然与农村传统治理理念存在冲突,导致数字技术赋能农村治理体系建设进程缓慢。同时,受制于数字技术专业门槛和运行成本较 高,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体对于数字治理的认知观念相对滞后,学习掌握数字治理能力较弱,导致农村数字治理中参与主体受限,由于农民群体数字素养和技能不同,对数字技术的接纳和使用存在较大差异,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文盲群体等不具备数字技术运用和处理能力,在农村数字治理中无法有效参与其中,造成农村数字治理存在缺位、漏点、盲区的不良现象。
(四)农业数字经济规模总量有限,产业数字化平台体量小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2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达10.5%,同比增加了0.4个百分点,全国智慧农业经济规模达9721.11亿元,同比增长10.9%。从整体看,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增长仍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亟需扩充农业数字经济总量、扩大农业数字产业规模。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势头发展迅猛,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间的运用也逐渐深入,但在“三农”领域我国数字技术普及应用的时间较短、范围较窄、规模有限,农业数字经济增长势头较缓且总量较低。我国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不够深入,尤其是农业数字产业链条还未形成闭环,缺少配套的衍生农业数字产业链条,由于农村所处地域环境的天然劣势,导致物流配送与产品仓储硬件条件差、数字化程度低,为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融合造成阻力。同时,我国农业数字经济主体多为个体私营企业,数字经济规模有限,市场竞争能力弱且数字化程度普遍偏低,各个数字经济主体间分布较为散乱,难以构建农业数字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消解策略
数字技术是时代趋势,为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因此,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势在必行,立足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农民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掣肘,以全面建设农业强国为现实背景,科学合理地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消解策略。
(一)以数字技术夯实农村设施资源,着力推进数字乡村全面实现
1.要提升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优化升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国家应成立用于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的专项资金,并注重运用惠农助农政策扶持和激励农村开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农村通信基站、光线网络、智能平台以及数据处理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保障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得以完善,促进互联网覆盖我国全部农村,着力解决农村通信信号弱和网络信号差的根本问题,推动农村各项公共服务业务与数字产业技术的深入融合,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技术革新与体制改革。同时,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有效提升数字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直播平台、销售平台以及电子商务平台能够为农民开拓广阔的经济市场,为农产品经销拓宽销售途径,全面提高农民收入,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便利。
2.要提高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构建完善的农村数字公共服务体系。建好用好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是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现阶段,我国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普遍偏低,要通过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激活现有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潜能,全面开拓农村信息化服务、电子商务、智慧农业、金融服务和社交娱乐等农村数字产业,以数字产业振兴提高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利用率,同时,在农村数 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优先使用安排,将数字基础设施资源整合运用到完善提升数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积极构建线上教育、智慧政务、掌上医疗、数字文化、电子社保等专项数字资源平台,从而达到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数字乡村建设的目的。
(二)以数字技术提升农民技能素养,精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群体
1.要全面普及数字理念,以数字技术提升农民技能素养。想要全面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农民的数字理念和意识。要做好政府统筹和农业企业推广,在农村宣传普及与“三农”领域相关的数字化装备和技术,以政府政策推广和企业生产成效吸引农民群体共同关注“三农”领域数字化前沿设备与技术。其次,以农村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为典型事迹宣传素材,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平台大肆宣传,全力营造培育数字理念与数字意识的环境氛围。最后,以健全农民数字教育培训体系为基础,丰富数字教育培训内容、扩充数字教育实践平台、完善数字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源上促进农民对数字理念的理解认识,从课程上巩固深化农民的数字意识,从内容上有效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从实践中培养锻炼农民的数字技能,全面激发农民自觉学习掌握数字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数字培训体系,精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群体。首选从国家层面要自上而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将农村碎片化、零散化的数字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系统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为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其次要建立差异化的农民数字素养培训体系,针对从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新型职业农民设定符合其职业特质的数字教育培训体系,对于中青年职业农民,在数字教育中侧重开展前沿的数字技能教育,并适当提升数字实践教学比重,培育其数字软件应用与数字机床操控能力。对于老年职业农民,要重点培育其熟练使用数字智能终端,在农业数字化生产中自如控制,能够处理日常生活问题。
(三)以数字技术强化乡村治理水平,构建完善数治乡村治理体系
1.要突出数字治理价值引导,调整优化数字治理结构。以数字技术强化农村治理能力水平的关键是转变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体对于数字技术的思维观念和价值认知。培养具备数字价值意识和治理理念的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体,能够有效推动农村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要把握好数字技术进农村的窗口期,鼓励数字技术产业企业入驻农村,将前沿的数字治理平台、数字治理理念与数字治理资源向农村倾斜,鼓励数字技术领域专家入驻农村,为农村数字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在农村宣传普及数字技术知识,打造农村数字治理师范村。调整优化数字治理结构就需要打破制约农村数据要素流通的屏障壁垒, 将数字技术贯通农村治理各个环节,破除农村治理固有的封闭、孤立的社会结构,建立开放共享、多元合作、民主监督、全员参与的农村数字治理体系,消除农村治理各领域间的信息隔阂,打造一体化数字治理平台,构建农村数字治理多领域、多主体、多资源共治格局。
2.要明确数字治理技术的价值定位,建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在农村数字治理中,必须明确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体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明晰“人”与 “术”之间的逻辑关系,秉承“术”为“民”所用的基本原则,避免在农村数字治理中出现技术霸权主义和技术中心主义的潜在风险。借助农村数字治理平台将各类文字、环境、口述等有形资源整合汇总,转化为各类无形的数据要素,并对其进行分类归档,打通各级各类资源的约束藩篱,全面实现农村数字治理信息互通共享。
(四)以数字技术助力农业产业振兴,创新打造智慧农业发展格局
1.要畅通数字技术发展渠道,全面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提档升级。首先在农业企业数 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围绕农业产业链条中的产、供、销、服、管等多个环节全方面提供数字技术支持和数字人才支撑,对农业产业内部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数字技能培训,引导农业产业自主对企业硬件和软件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数据匹配,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到农业产业数字平台,并实现数字技术贯通产业链条始终。其次在全面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提档升级过程中,政府要为农业产业数字化改造提供资金扶持和政策激励,鼓励农业产业自主研发数字化产品,攻克数字技术难关,建立数字产业服务平台,对在农业产业数字化改造进程中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产业给予表彰奖励。
2.要选配引进数字技术服务企业,发展壮大农业数字产业集群。创新打造智慧农业发展格局,既需要加强农业本土企业数字化培育改造,提升农业数字企业数量,也需要从外部乃至其他产业引进数字技术服务企业和数字技术研发企业。通过引进数字技术相关配套服务企业能够为农业本土企业数字化改造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同时,能够有效打通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屏障,促进数字农业在工业、制造业、旅游业、金融业乃至教育医疗行业的蓬勃发展。通过建立数智农业示范基地、农业产业服务平台、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区块链溯源平台、产业链数字化监管服务体系打造农业数字化产业集群,最终创造智慧农业发展新格局。
文章来源:《当代农村财经》农村改革与发展 2023年第11期
作者:初金哲、佟丹丹
